對信用風險低的企業“無事不擾”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解讀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意見

對信用風險低的企業無事不擾
《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最近幾天出臺在今天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蒲淳表示,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是市場監管部門對企業實施差異化監管的參考依據對信用風險低的A類企業,除投訴舉報,大數據監測發現問題,轉辦交辦案件線索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根據實際情況可不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實現無事不擾,對信用風險高的D類企業,實行嚴格監管,有針對性地大幅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必要時主動實施現場檢查,做到無處不在
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基于企業的信用風險信息開展信用風險狀況研判,根據信用風險狀況不同將企業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并對不同信用風險類別的企業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實現監管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監管效能這就意味著,科學準確分類是提升監管效能的關鍵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信用監管司司長劉燕介紹,要做到科學分類,精準分類,一要全面有效歸集各類企業信用風險信息,二要構建科學且能不斷迭代優化的指標體系,三要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
在涉企信息歸集方面,市場監管總局建設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在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歸集了全量企業的登記注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年報公示,抽查檢查結果等信息,還進一步歸集整理了投訴舉報,互聯網輿情,對外投資等動態信用信息這些信息為做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工作奠定了基礎
在指標體系構建方面,市場監管總局借鑒國內外成熟的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經驗和做法,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方法,已制定完成了第一版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包含企業基礎屬性信息,企業動態信息,監管信息,對外投資信息,社會評價信息等5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81個三級指標,初步實現了對全量企業的信用風險分類
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對企業分類不是目的,目的是在于運用分類結果提升市場監管效能《意見》明確要求,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要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融合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在制定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抽查工作計劃時,要根據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合理確定,動態調整抽查比例和頻次,實施差異化監管
蒲淳表示,各地在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有機融合方面注重做到三個對接,形成工作閉環:一是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與抽查檢查對象名錄庫對接,確保分類結果能夠及時,全量推送到雙隨機監管工作平臺,二是雙隨機抽查比例,頻次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對接,確保依據最新的分類結果實施差異化監管,三是雙隨機抽查檢查結果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對接,確保依據最新的企業信用風險信息對分類結果實施動態更新。
各地在工作實踐中,通過將分類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相結合,切實提高了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例如,山東省把自選動作與規定動作以及當地特殊情況融合起來,將90%的監管資源用于高風險企業,浙江省已迭代優化企業信用風險監測預警模型至3.0版,對中高風險企業問題發現率提高了87.6%
結合企業信用風險分類工作,可提升風險監測預警效能,防范化解風險,爭取工作主動性劉燕認為,一方面,要強化對企業主要風險點的監測預警,要根據日常監管中發現的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高風險行為特征,選取若干與企業信用風險關聯度高的重點指標項,比如異常注冊,異常變更,投訴舉報異常增長等情形,進行實時監測,及早發現企業風險隱患并依法處置,推動監管關口前移,另一方面,要強化企業信用風險的綜合研判處置,通過綜合分析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對整體信用風險狀況進行科學研判,及早發現高風險區域和高風險行業,采取定向抽查,專項檢查等措施,及時化解風險,實現由被動監管向主動監管轉變
遼寧省沈陽市市場監管局依據信用風險三級指標體系,將企業按照信用風險狀況由低到高分為信用風險低,信用風險一般(B類),信用風險較高(C類),信用風險高(D類)四類。初步形成了橫向涵蓋21個部門,38個領域的多維度分布式企業信用“數據檔案”。
產業摘選

相關閱讀
